長安行 (8) - 你們長這樣是要嚇唬誰?

陝博 2018-04-24-13

陝博常設展覽的漢代文物中,首先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這支「鎏金銀竹節銅熏爐」。1981年,考古人員在茂陵的一個陪葬墓中出土了兩百多件文物,這支熏爐便是其中之一。
它的爐體下部有蟠龍紋飾,爐體上部則雕有四條回首金龍。爐蓋形狀如多層山巒,四周有海水圍繞,雲霧縹緲;據說那就是傳說中在海上的「博山」。西漢時皇帝為求長生不老之術,大都相信方士神仙的存在,因此博山爐在當時甚為流行。
我已經可以想像,當薰香在爐內燃起,渺渺青煙飄出並且繚繞爐體,必然有一種山景迷濛的美感。

爐蓋外側邊緣刻有銘文35個字:「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薰爐一具並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官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
「內者未央尚臥」是指這件熏爐由在未央宮裡負責皇帝寢臥事宜的官員保管;「金黃塗」就是現在所說的鎏金工藝;爐蓋重量為10斤12兩,於建元四年 (西元前135) 鑄造,建元五年十月完成。

從這些銘文可以知道,這支熏爐是西漢未央宮所有,而當時正值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期,很可能就是他的御用品。

陝博 2018-04-24-11
博山型式熏爐蓋,上刻銘文35字

熏爐底座則雕著兩條蟠龍,龍首張口咬住竹柄,柄的上端有三條蟠龍托著熏爐。
底座邊緣外側也刻有銘文32字:「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薰爐一具並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所以這薰爐底座重11斤,同樣於建元四年鑄造,建元五年十月完成。

同一地點出土的其他銅器上皆刻有「陽信家」的銘文,因此考古人員推測,這件御用熏爐可能是漢武帝賜給他姐姐陽信長公主的物品。

陝博 2018-04-24-12
熏爐底座,龍鎏金雲鎏銀,雙龍張口含竹柄

另外一個令我瞠目結舌的就是這些西漢的金餅,真的是黃金做的餅!

據說這些金餅不在市面流通,而是作為賞賜與餽贈之用。它們一共出土了219枚,總重量為54,116公克 (約合1,909盎司)。以2018年5月11日的國際黃金現貨價格每盎司1,318.4美元計算,那些餅價值250多萬美元。

黃金雖有價,歷史價值卻難以估量…

陝博 2018-04-24-14
西漢金餅

這個西漢的「雁魚銅燈」,是我在陝博看到第二可愛的文物。

整個燈做成一隻鴻雁銜著鱼回頭的模樣,由雁首、雁體、燈盤和燈罩四個部份所组成。活動式的燈盤和燈罩不但能夠擋風,還可以調節光線的明暗和照射角度。
有趣的是,大雁的身體內部為中空,燈油燃燒時煙會順著雁頸進入雁腹,而雁腹內盛有清水,煙則會溶於水中,這樣可以減少燈油味飄散,也可避免銅燈會將傢俱和建築物的牆壁、屋樑燻黑。

有些人說,這種設計反映漢代工匠的環保意識。我認為那是將現代人的思維強加於古代的設計理念上,他們只不過是為了讓使用者感到舒適,同時也減少生活上的麻煩罷了。但這的確是深具巧思的設計!
設計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問題,讓人們的生活品質更好。古今中外,千百年來,設計者的這種理念從未改變!

陝博 2018-04-24-16
雁魚銅燈

1987年,從陝西扶風縣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除了最重要的佛指骨舍利之外,包括這件瓷盤在內的13件「秘色瓷」也是非常重要的發現,它們解開了千年來中國瓷器的一個懸案。

在法門寺地宮被打開之前,秘色瓷這玩意兒只在文獻上有記載,沒人見過實物。有的人認為「秘色」是對神秘色彩的形容,有的則說那是一種顏色的名稱。
等到法門寺的秘色瓷出現後,人們才恍然大悟:秘色瓷指的是唐代越窯的青瓷精品。
它們雖為精品但並非皇家專用,也不罕見,宋代開始才被披上一層神秘面紗。原來秘色瓷一直存世,只是人們不知道眼前的越窯瓷就是傳說中的秘色瓷罷了。

唐代陸龜蒙形容秘色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兩句話千百年來讓多少瓷器愛好者魂牽夢縈!但是當我終於站在玻璃櫃前,親眼見到秘色瓷時,我真心覺得他老人家是在唬爛…

陝博 2018-04-24-15
從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盤

這隻長得一臉胡人樣的東西是所謂的「鎮墓獸」。
鎮墓獸通常是成對放置於墓道入口處,用於驅除邪魔、保護墓主。它們的形貌大多是想像與現實世界動物的綜合體。
唐代墓葬中的鎮墓獸大多採蹲姿,有的為雙角獸面,做怒吼狀;有的則是西域胡人面貌,怒目瞪眼,撕牙裂嘴。在形體上大多為獸身蹄足。

話說,把鎮墓獸做成胡人臉孔,是因為他們看起來比較兇嗎?那又能嚇唬誰?
能不能驅魔避邪我不知道,但至少可以確定鎮墓獸嚇不走盜墓賊。
人,有時比鬼還要可怕…

陝博 2018-04-24-28
唐代彩繪鎮墓獸

剛才說了,雁魚銅燈是我在陝博看到第二可愛的文物。那最可愛的是什麼呢?就是這組十二生肖俑。

十二生肖陶俑和鎮墓獸一樣,是古代人們用來辟邪的明器。
據說它們在墓中的排列有嚴格順序。墓室的四個角落各放三個,並且依照子南午北順時針方向放置,從鼠開始,以豬結束。目的是要它們輪流當值日生,保護墓主。

陝博 2018-04-24-17
唐代十二生肖陶俑

其實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十二生肖陶俑,上一次是將近20年前。

讀初中的時候,歷史課本在關於唐代的章節裡放了一張十二生肖陶俑的照片,底下有一排小字:「現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十多年後,在美國求學的我參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時,終於親眼見到這組流落異鄉的十二生肖陶俑,當場感動地流下淚來。

把老照片翻出來看看,相較於大都會博物館的那組,陝博這組十二生肖陶俑的尺寸比較高,表情也比較生動,好像各懷鬼胎似的…

陝博 2018-04-24-31
收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十二生肖陶俑,攝於1999年3月

這隻鎏金銅龍是1975年在西安的草場坡出土。雖說是銅龍,它的內部其實是鐵,很特別。
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把龍做成這種姿態。龍首和上身呈S型,龍角緊貼頭部向後伸展,身體線條很流暢,也很有律動感,那龍尾就好像正在我面前擺動似的。唐代工匠的創造力著實令人讚嘆!

其實我從不知道龍到底有幾隻腳,看了這隻之後才明瞭,原來它也是四腳獸來的…

陝博 2018-04-24-19
鎏金鐵芯銅龍

終於,我們一行人走完常設展廳,接著就要移到「大唐遺寶」特展廳。
之前在東窗口看到花錢買特展票的遊客不多,果然特展廳裡的人潮明顯比常設展廳要少。

話說,這個大唐遺寶特展的緣由和內容都很有趣,裡面展出的是從西安何家村出土的一批唐代文物。
何家村聽起來像是個偏遠的鄉下地方,其實它就在現今的西安市區裡。即使已經都市化,西安的許多地方仍然沿用舊地名。發現文物的地點是何家村的興化坊,就是現在的興化巷和興化東巷一帶。

1970年因為基礎建設施工,在當地發現了兩甕一罐的唐代文物。
有趣的是,文物埋藏的深度很淺,還不到一公尺,而且它們不是放在墓裡面的陪葬品,感覺像是有人在傖惶之中埋藏在地下。
因為文物裝在陶甕和銀罐裡,所以體積都很小。儘管如此,總共也出土了一千多件之多。陝博從中選出三百多件辦了這個特展,算是精品中的精品。

這兩個「素面折腹銀碗」我覺得沒什麼,但是上面的字卻非常珍貴!
唐代人用墨寫在碗上記錄它們的重量,一千多年後字跡居然清晰可見,這本身就是件很神奇的事!而且這些文字提供了唐代與現代重量換算的精確依據,歷史價值無可比擬。

陝博 2018-04-24-24
折腹碗,就是碗的腹部向內收,所以碗口向外敞開

這個「鴛鴦蓮瓣紋金碗」出土了兩件。據講解員小哥說,它們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唐代金銀器中最精美的。
碗壁被工匠槌打出上下兩層內凹外凸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層蓮瓣裡刻有動物紋,下層則是忍冬花裝飾圖案。碗裡也有唐代人用墨紀錄的重量和品名。

據說,這種在金銀器皿壁面上的凹凸多瓣裝飾,起源於西元前六世紀的歐洲地中海沿岸,後來傳到西亞和中亞。唐代有許多西域工匠經絲路進入長安,這金碗上的蓮瓣紋應是受了西方藝術風格的影響。

陝博 2018-04-24-25
蓮瓣紋內凹,碗內有墨書重量
陝博 2018-04-24-26
蓮瓣紋外凸,蓮瓣中有動物紋飾

講解員小哥說了,這件小小的瑪瑙酒杯是陝博的鎮館之寶。

瑪瑙杯體是仿獸角造型,前半部被雕刻成牛獸首 (對,仔細看,是牛呦!),但是頭上頂著的卻是一對羚羊角。鑲金的獸嘴和鼻子其實是個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由牛首前端流出。
這種造型的酒杯是西方一種叫做「來通」(rhyton,希臘文有『流出』之意) 的酒器。來通大多做成獸角狀,一般在底部有孔,酒可以從孔中流出,如漏斗般用來注酒。

這酒杯用的材料是極其稀有的纏絲瑪瑙。工匠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自然紋理和形狀進行創作,從選材、設計、到工藝的水準都相當高明!這讓我想起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陝博 2018-04-24-30
鑲金獸首瑪瑙杯

這個銀製香囊也很令我讚嘆,因為它掛在身上不管如何晃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來!
香囊裡面由外而內裝了兩個同心圓環。外環於X軸方向與香囊連接並可沿軸向自由轉動,而內環則在Y軸方向與外環連接,也可沿該軸向自由轉動。最裡面則有一個用於盛裝香料的同心半圓金碗,在Z軸方向與內環相連,當然也可轉動。由於金碗和香料的重心向下,無論香囊如何轉動,裡面的金碗始終維持不倒,當然香料也就不會灑出來。
這和現代飛機及船艦上使用的陀螺儀原理完全相同。一千多年前的工匠就已經發明了我們現今仍在使用的科技,這怎能不令人讚嘆?

《舊唐書》裡有提到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離長安,後來在馬嵬坡賜死楊貴妃並且就地埋葬。唐玄宗後來返回長安,密令高力士將楊貴妃改葬。高力士回報說,楊貴妃在馬嵬坡的舊塚被挖開後,發現屍體和裹屍用的被褥皆已腐爛,唯有香囊依然完好。
可見當時楊貴妃身上配戴的就是金屬製香囊…

陝博 2018-04-24-22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所以,究竟是誰將這些寶物裝在陶甕和銀罐中藏入地下?
解說員小哥說,從文獻中找出當年居住在興化坊的達官顯貴,再依據出土文物的特徵消去年代不符者。結論雖在學術上仍有爭議,但一般認為這批文物最有可能是尚書租庸使劉震所有。

劉震當年就住在興化坊,涇原兵變發生時唐德宗逃離長安,劉震也帶著宮廷的珍寶逃亡,但是被城門守衛攔阻,於是只得返回家中。後來劉震作了叛軍的官員,唐軍收復長安後劉震夫婦被斬。
專家推測,當年劉震返家後將這批寶物埋入地下,夫妻兩人被斬之後便無人知道地下埋有寶物一事,直到一千多年後才被人發現。

終於,「大唐遺寶」特展走馬看花地參觀完了。

北京女遊客夫婦因為沒有買「唐代壁畫」特展的票,不能進去參觀。相互道別之後,我們四個人又回到陝博入口的講解服務接待處,那裡已經沒什麼遊客了。
「唐代壁畫」特展的講解費用必須另外支付。雖說付錢之後講解員小哥可以繼續帶著我們參觀壁畫,但那時已接近中午,他想要休息去吃午餐,於是接待處換了一個年輕小美眉來為我們講解唐代壁畫。

陝博 2018-04-24-20

「唐代壁畫」特展廳位於東展館的地下一樓,每一位參觀者都必須套上鞋套才能進入展廳,裡面也禁止攝影。
整個展廳不但全天候溫溼度控制,連光線也加以管制,有參觀者接近時展示櫃裡的燈光才會自動點亮。

陝博收藏了將近六百幅唐代墓室壁畫,其中從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以及唐代其他重要皇室成員與官員墓室出土的97幅壁畫,被放在這個特展廳裡展出。
講解員美眉說,乾陵附近的章懷太子、懿德太子以及永泰公主墓的壁畫全都進了陝博,現在去參觀那三個墓只會看到空空的牆壁,這讓我更加慶幸沒有將乾陵排入行程。

陝博 2018-04-24-21
所有人都必須套上鞋套才能進入「唐代壁畫」特展廳

之前看了央視介紹2016年挖掘出土,並且被搬入陝博的韓休墓室壁畫,我們以為這次也能見到它們,結果並沒有。
儘管如此,因為看了節目我們才知道,唐代壁畫從挖掘、切割、搬遷、整理與復原,整個過程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都相當巨大。所以,若問我值不值得花人民幣300塊進來看唐代壁畫特展,我個人覺得很值得!
但是,但是,但是… 雖然這些壁畫的歷史研究價值極高,我不認為它們有什麼藝術價值,畢竟墓室壁畫的精緻度遠不如其他類型的畫作。若不是對唐代的人文與社會制度有興趣,其實不需要花這個錢和時間進來湊熱鬧。

以我和潔咪逛博物館的方式,只留半天時間給陝博是遠遠不夠的。下次至少要排一整天,而且還得淡季來才行,否則在這種人潮之中逛博物館,完全沒有觀賞品質可言!

從陝博出來時已經過了下午一點,得趕快去吃午餐才行。

我和潔咪都愛吃餃子,之前看了《二更》介紹西安的「城南餃子館」,對他們家的餃子很感興趣。
查了一下,發現它不但是西安本地人推薦的餃子館之一,而且就在陝博和大雁塔附近。於是一行人按照計劃,從陝博步行約1.3公里到西安郵電大學旁的城南餃子館解決午餐。

陝博-城南餃子館

據說這間店每到中午連人行道上都坐滿食客。當我們抵達時已經快下午兩點,原本擺滿門口人行道的矮桌小凳也已全部收合。
看這躲在小巷弄裡樸實無華的門面,果然是觀光客不會注意到的隱藏版美食啊!

城南餃子館 2018-04-24-2
過了午餐時間,放門口的矮桌小凳已收合起來

城南餃子的吃法分乾、湯兩種:把餃子放在盤子裡蘸著醬汁吃,或者直接放在酸湯裡吃。也可以乾湯兩吃,就是餃子放在盤裡,然後另外再給一碗酸湯。

用於餃子餡的肉有兩種:牛肉和大肉。而餡裡跟肉搭配的蔬菜選擇就多了,有韭黃、韭菜、蘿蔔、芹菜、蓮菜、茴香和西葫蘆。於是就有「大肉茴香」、「大肉蓮菜」、「雞蛋韭菜」、「西葫蘆蝦皮雞蛋」這些我們從沒見過的水餃種類。

我個人比較偏愛牛肉韭黃水餃和酸湯的搭配。

城南餃子館 2018-04-24-3
牛肉韭黃水餃和大肉韭菜水餃,老闆娘另外給一碗酸湯

城南的水餃皮薄餡飽滿,即使是牛肉餡也能肥瘦合宜又多汁,味道相當好。
在水餃皮上戳洞,酸湯流進餡裡再一口下肚,讓水餃在嘴裡爆漿,然後喝一口酸湯… 啊,美的勒!

城南餃子館 2018-04-24-4
大肉韭菜酸湯餃

光吃水餃有點單調,於是我們點了盤椒麻雞來試試。
除了雞,裡面還加了木耳和好幾種蔬菜。椒麻味很香卻又不辣,很適合潔咪吃。

城南餃子館 2018-04-24-1
椒麻雞

吃完餃子,離開時在店門口拍了照。
煮水餃的師傅知道我們是外地來的遊客,親切地問餃子好不好吃,還說西安現在賣酸湯的餃子館愈來愈少,城南算是其中的老字號。他也很熱情地為我們指待會兒去大雁塔的路,並且歡迎我們下次再來西安玩。

帶著一頓餃子的飽足感和西安濃厚的人情味,我們開始往大雁塔走去…

作者

保羅

左手拿筆右手執相機,極端理性的水瓶座; 中年大叔的毛病全都有,心裡嘮叨碎念的OS從來沒少過。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