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行 (11) - 學書當學顏,學顏先學多寶塔

碑林 2018-05-25-4

西安孔廟始於唐代,宋代遷移至現址,而建築則大多是明清兩代的遺物。

從西側大門走進孔廟,首先看到的是「太和元氣坊」和「泮池」。
太和元氣坊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按照當時的禮制,人們進入孔廟必須先經過太和元氣坊,但是它的南面就是城牆,出入不便,於是清代為孔廟建了圍牆,並在東西面各開一門供人出入。
太和元氣坊南面圍牆被稱為「塞門」或「影壁」,就是剛才路過時看見掛著「孔廟」兩個字的那道牆

碑林 2018-05-25-1
泮池以及後方的太和元氣坊

泮池,因形如半壁而得名。泮池上面有「泮水橋」,太和元氣坊就隔著水池和「欞星門」遙遙相對。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據說是主管取士的神。
每間符合規制的孔廟都有一個欞星門。它有三扇門,祭孔時,中門僅供主祭者和最高官員進出,一般官員和工作人員則走東西兩門。

碑林 2018-05-25-3
欞星門隔著泮池與元氣太和坊遙遙相對

現在這三扇門皆封閉不用,而是在左右兩側分別開了新出入口。我們這種老百姓當然要走最旁邊、最卑微的門啊!
買了票,從欞星門「德配天地」右側入口過安檢,就進入碑林博物館 (以下稱碑林) 的範圍。

碑林 2018-05-25-2
欞星門

碑林的收藏可以粗略地分為三類:「碑帖」、「石刻」和「佛像」。

欣賞碑帖最簡單的方法是以「字體」來區分。只要按照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等字體去觀賞各自具代表性的碑帖,這樣就不會像無頭蒼蠅般迷失在碑林裡。
話雖如此,還是擔心在現場會有重點被遺漏,所以進來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講解服務接待處去請講解員。
為我們做講解服務的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年輕美眉,她領著我們從最重要,也是碑林之所以為碑林的源頭開始參觀。

之前說了,碑林之所以設在孔廟內,而且歷朝歷代都將碑帖存放於此,完全是因為最初的兩塊石碑,而第一塊就是這個「石台孝經碑」。

孝經碑被放在戶外的一座亭子裡,上面的「碑林」二字據說是清代林則徐所寫。但是這「碑」字上頭為什麼沒有那一撇呢?
講解員美眉說,「碑」是「石+界」的會意字。古代在田中立石以為界線,最早的碑就只是塊做為分界的石頭,上面沒有刻字。「界」上面沒有那一撇,所以「碑」的古字也一樣。

碑林 2018-05-25-5
石台孝經碑就放在此亭中

石台孝經碑,顧名思義就是放在一座石台上刻有孝經的碑。這塊碑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它同時具有文字藝術與歷史意義。

碑林 2018-05-25-6
石台孝經碑的小篆碑額,唐肅宗李亨所書

據說唐玄宗非常重視孝經,他於天寶二年 (743年) 親自用隸書抄經、寫序,然後用行書批注,並且於天寶四年 (745年) 將其敕刻成碑。碑額由唐肅宗李亨以小篆書寫,碑上也有用楷書紀錄當時鐫刻石碑的人名與機構。
「孝經注」自古撰寫者眾,但目前流傳最廣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這個版本。這當然啦,他以帝力集天下儒學大家鑽研孝經,如果還寫不出個什麼具權威的東西來,那就太遜了!

碑林 2018-05-25-8
石台孝經碑背面

我們在石台孝經碑上可以看到「一王」:孔子 (孝經論述者,被歷代尊為『文王』)、「二帝」:唐玄宗和唐肅宗,以及「四體」:大篆、隸書、楷書和行書。
所以我才會說,這塊碑同時兼具文字藝術和歷史意義,而且在中國歷史上應該是絕無僅有。

碑林 2018-05-25-9
石台孝經碑後方的隸、楷、行書三種字體

另外一個碑林最初的石碑就是「開成石經」,而孔廟之所以會成為碑林,也是因為這個石碑的緣故。
古代的印刷術不發達,知識在傳遞的過程中常有疏漏謬誤,必須要有一套標準版本可供參照才行。於是以朝廷之力集合專家校定六籍,並且自唐文宗大和七年 (834年) 開始以楷書鐫刻成碑,於開成二年完成。
開成石經由114塊石碑組成,石刻兩面,共65萬餘字。原本上刻十二經,清代補刻《孟子》而成十三經。

碑林 2018-05-25-10
開成石經的部份石碑

因為這些是科舉必考經典的標準版本,所以最初存放在首都長安的國子監。自宋元佑二年 (1087年) 起,開成石經被移至孔廟,並且於宋崇寧二年 (1103年) 隨孔廟遷移至碑林現址。
現在的開成石經位於石台孝經後方ㄇ字型的一號展覽室裡,由於數量太多,偌大的展廳也只能存放這麼一組石碑。
講解員美眉說了,開成石經是集眾人之手刻成,而每個人鐫刻的字跡與功力有所不同。做為全國經典的統一標準,字體美觀與否並不重要,內容的正確性才是重點。
所以,欣賞開成石經要看它的「數大」,至於字刻得美不美就不用苛求了…

碑林 2018-05-25-11
開成石經碑上的論語卷第一

由大篆簡化而成的小篆,是我個人最喜歡的漢字字體。
小篆字體優美,筆畫複雜且形式具有彈性,可以隨意增加彎曲轉折,所以它常被用在印章上作為一種防偽功能。

藏書章 2017-07-14-1
現代印章上的小篆

小篆石刻傳世的不多,現存於碑林中能夠讓人欣賞的,首推始皇廿八年 (前219年) 秦始皇出巡嶧山時所刻的「嶧山刻石」。內容為歌頌始皇帝功業和秦二世的詔書,據說是宰相李斯所書。

碑林 2018-05-25-31
嶧山刻石正面

嶧山刻石的原石已被毀,所幸有拓本留下。碑林收藏的這塊石碑於宋太宗淳化四年 (993年) 根據五代南唐的拓本重刻,距今也有一千多年歷史。

碑林 2018-05-25-25
嶧山刻石部份碑文

碑林中另外一塊小篆石碑,名曰「篆書目錄偏旁字源碑」。
這是我個人覺得碑林裡最有趣的一塊碑,除了上面的小篆出自唐代書法名家夢英,它還是一塊古代「反切法」的字典。

在反切法出現之前,若想要解釋一個漢字的讀音,必須使用另一個同音字,這稱為「直音法」。但並不是所有漢字都有同音字,所以這種方法有很大的侷限。
後來不知道從哪裡出現了反切法,就是一個漢字的讀音用另外兩個漢字以「前聲後韻」(前面的字為聲母,後面的字為韻母) 的方式來解釋。
例如下圖上排左起第四個「㠭」字,聲母是左下方的小字「輦」,韻母是右下方的小字「陟」,所以讀音為ㄓㄢˇ (同『展』)。
還有它旁邊的「羴」字,聲母為左下的「延」,韻母為右下的「式」,所以讀音為ㄕㄢ (同『山』或『羶』)。

我完全不懂聲韻,所以請不要問我讀音是如何由聲母和韻母組合而成的。講解員美眉也說了,那些聲母和韻母必須用古代的發音才能讀得準。若是用只有四個音的國語或者普通話,很多字拼不出正確讀音,用閩南語、粵語或客家話這些古老的中原語言來拼音或許還比較準確。

碑林 2018-05-25-20
篆書目錄偏旁字源碑部份碑文,每個小篆單字下方的楷書小字為聲母和韻母或直音

小篆自西漢末年之後就漸漸被隸書所取代,而我個人對隸書的喜愛,僅次於小篆。
碑林的「熹平石經」應該算是最重要的一塊隸書刻石,它不但字體優美,而且還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剛才說過,唐代的「開成石經」是官方將經典刻在石碑上,作為供人參照的標準範本,而這種刻經運動其實在開成石經之前就已存在。據講解員美眉說,東漢就已經有刻經運動,熹平石經就是其中的產物,比開成石經還早六百多年。

熹平石經刻於東漢熹平四年 (175年),是《易經》、《論語》、《尚書》、《春秋》、《公羊》、《魯詩》、《儀禮》七種儒家經典的官方標準版本,由書法名家蔡邕書寫。
石經原有四十六塊共20餘萬字,但早已毀於歷代戰火。現存於碑林的是《易經》的部份殘石,上面有450餘字,原為于右任所有,1938年捐贈給西安碑林收藏。

在台灣,台北市南海路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也有收藏一塊熹平石經,它是《公羊》的部份殘石,共624字,據說是目前存世字數最多、面積最大的一塊。

順帶一提… 講解員美眉說了,中國最晚的一次刻經運動是在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年),就是被保存在北京國子監的「乾隆石經」。

碑林 2018-05-25-23
熹平石經的周易殘石

碑林另外一塊重要的隸書刻石是東漢的「曹全碑」,它只比熹平石經晚了十年而已。
曹全是當時的陝西郃陽縣令,這塊碑是他的故舊門生為記述其功績所刻。它的價值不只在於其上的書法被歷代名家譽為漢隸的傑作,更重要的是,碑文內容記載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情況,為歷史研究提供極珍貴的資料。
講解員美眉說,曹全碑是國寶級文物,位列中國十大名碑之一,更是學習隸書者必練的碑帖,但書寫者已不可考。
寫出這部傳世巨作的人居然就這樣被淹沒在歷史當中,唉…

和剛才的熹平石經上漢隸的標準字體相比,我覺得曹全碑的隸書更加靈動有趣,擺脫了隸書方正厚實的框架。看看下面那個「學」字被拖長的尾巴,遠遠超過同一排字的書寫範圍,饒富趣味!

碑林 2018-05-25-19
曹全碑部份碑文

中國的楷書大家不外乎歐、顏、柳、趙。

講解員美眉首先帶我們去看歐陽詢的「皇甫誕碑」。
她提到歐陽詢歷經隋、唐兩朝,後為唐太宗所重用。據說開元年間所鑄造的錢幣,上面「開元通寶」四個字就是出自歐陽詢之手。
她還說,歐體在中國大陸很少用,東南亞國家和日本卻用得很多,日本報紙「朝日新聞」這個報頭就是使用歐陽詢的字。
這是住在新加坡多年的我所不知道的,改天去拿份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中文刊物來比對看看。

講了這麼多,結果… 整理照片時發現居然一張歐陽詢的碑文照片都沒拍到,是因為聽美眉講解太認真嗎… Onz

至於顏真卿的字,首先是他老人家四十四歲時寫的「多寶塔感應碑」。
我不懂書法,但小時候也練過顏真卿的楷書,現在看到原碑感覺格外親切,是熟悉的字體。

講解員美眉提到:「學書當學顏,學顏先學多寶塔。」
她解釋說,這種拇指指甲大小的字要寫兩千多個,而當時顏真卿年輕,體力好腕力足,寫多寶塔「通篇無一懈筆」,意思是沒有任何一個筆畫因為身體疲累而寫壞,因此多寶塔碑的字是學顏體最好的入門範本。

好吧,多寶塔碑居然也只拍了它的碑額,碑文一張照片都沒拍到,真的是聽講太認真了我… Onz

碑林 2018-05-25-17
多寶塔感應碑的隸書碑額

接著就是去看顏真卿晚年所寫的「顏勤禮碑」和「顏氏家廟碑」。
薑果然是老的辣,他晚年的字比年輕時雄渾大氣,而且感覺揮灑自如,下筆很輕鬆。

我覺得顏勤禮碑上的那個「朙」字很有趣。「明」在古代是「囧+月」,而不是現在的「日+月」。
囧是「窗」的象形字,所以看圖說話,朙就是窗外有月亮,引申為明亮的意思嗎?這怎樣都比把日和月這兩個王不見王的東西湊在一起還來得合乎邏輯吧,呵呵…

碑林 2018-05-25-22
顏勤禮碑部份碑文。中央的「朙」為明的古字。

至於比顏勤禮碑還晚一年的顏氏家廟碑,是顏真卿的封關之作。
講解員美眉說了,這塊碑因為太經典,歷朝歷代傳拓過多造成字跡逐漸變淺,於是在清代曾被人修復過,碑文字跡風格神韻已失,所以至今尚未被中國官方評為國寶等級文物。
我這個外行人看不出有什麼差異,倒是碑文中的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他身為顏氏子孫的驕傲:

「…孔門達者七十二人顏氏有八…」

我的顏姓朋友們若能親自在石碑前看見這句話,應該會超感動的吧!

碑林 2018-05-25-13
顏氏家廟碑的小篆碑額
碑林 2018-05-25-12
顏氏家廟碑部份碑文

在看顏真卿的字時,講解員美眉提到一個我從來沒想過的問題…
現在練書法時所寫的中、大楷,幾乎都是取自這些原碑中密密麻麻的小字。據說唐代寫字沒有懸腕懸肘這一套,況且運筆方式與勁道會依照字體大小而有所不同。
那麼,現代人書寫這些由小字放大數倍之後的中、大楷方法是對的嗎?還是寫法沒有對錯,只要寫得像就好?
我不懂書法,所以沒有答案…

所謂「顏筋柳骨」,顏真卿的字看完,也該輪到柳公權了。
講解員美眉帶我們看柳公權在七十四歲所寫的「玄妙塔碑」時說,他的字看起來像鋼筆字,所以有人稱讚柳公權「用最軟的筆寫出最硬的字」。
可惜,這塊碑我也只拍了碑額,因為…

碑林 2018-05-25-14
玄妙塔碑的小篆碑額

碑額拍完之後,下面這位老兄便擠過來用手機照明超認真地端詳柳公權的字,而且一時半刻沒有要走的意思。我心想那就先去找趙孟頫的字,待會兒回頭再把碑文補上。
結果趙老的字沒找著,柳老的字也忘了補拍,唉…

碑林 2018-05-25-30
認真端詳玄妙塔碑文的大叔

我個人也很喜歡行書,它比楷書瀟灑飄逸,又沒有草書那般瘋癲。而行書刻石在碑林中的代表就是著名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
唉,我又是只拍碑額未拍碑文。但是,關於這塊碑的故事還是要講一下…

《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李世民應玄奘之請,為其翻譯經典所撰寫的序,由書法名家褚遂良書寫,唐高宗永徽四年 (653年) 被刻成石碑立於大雁塔內。
此外,弘福寺的懷仁和尚奉旨搜集王羲之的字,於咸亨三年 (672年) 重新把《大唐三藏聖教序》刻成石碑,就是現存於碑林的這一塊。所以這塊碑上面是王羲之的字,但不是他親筆所寫。
傳說,懷仁在集字的過程中,碑文裡有些字無法從碑帖中找到,於是奏請朝廷貼出告示,以一字獎賞一千金向天下求取王羲之的字,這就是成語「一字千金」的由來。

碑林 2018-05-25-15
大唐三藏聖教序碑的隸書碑額

最後的草書,講解員美眉帶我們看的是「草聖」張旭的「斷千字文碑」。
《千字文》是著名的傳世之帖,內容當然很清楚。但是光看張旭這鬼畫符,我不認為有人能看懂這碑文上寫些什麼。講解員美眉也說了,寫草書不是要讓人看懂,而是為了抒發情感,所以欣賞者不可執著於文意。

張旭愛喝酒,所以他跟李白亦師亦友這並不奇怪。但是他以狂草著稱,卻又是楷書大家顏真卿的師父,這倒是很有趣。
他在碑林還有另一個著名的《肚痛帖》,可惜這次沒有見著。

碑林 2018-05-25-24
斷千字文碑部份碑文

參觀完各種字體的代表碑帖之後,有一塊石碑是我在碑林一定要看的,它對我的意義就如同在陝博的「十二生肖陶俑」一樣。
我唸初中時,歷史課本裡關於西方宗教在中國傳播的章節,提到一塊石碑名曰「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而這次終於讓我在碑林親眼見到本尊。

碑林 2018-05-25-18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大秦,就是羅馬帝國,景教則是基督教一個名為聶斯脫里教會 (Nestorian Church) 的支派。
此碑由波斯傳教士於唐建中二年 (781年) 立於長安大秦寺內,後來因戰亂和朝代更迭寺毀碑失,直到明天啟三年 (1623年) 才出土。
碑文內容記載了景教的教義、儀軌,以及波斯傳教士於唐太宗貞觀九年 (635年) 將景教傳入中國後將近一百五十年的發展情況。其中有許多關於中國與西方交流的紀錄,尤其對傳教士與唐代官方互動的情形述之甚詳,是非常珍貴的史料。

碑林 2018-05-25-16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最下緣刻有好幾排古敘利亞文,完全不知道它在寫些什麼…

碑林 2018-05-25-34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下方的古敘利亞文

參觀完碑林的第一到第三展覽室之後,講解員美眉接著帶我們前往不一樣的第四展覽室。
還沒有踏進室內,一陣濃重的墨汁味已撲鼻而來…

作者

保羅

左手拿筆右手執相機,極端理性的水瓶座; 中年大叔的毛病全都有,心裡嘮叨碎念的OS從來沒少過。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