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行 (12) - 你們是不是有一位名叫OO的服務員?

碑林 2018-05-25-49
碑林夕照

剛才我們參觀第一到第三室,裡面的碑帖全部外罩玻璃。而這第四室不但有厚重的油墨味,所有碑帖全部外露,完全沒有玻璃遮蔽。
講解員美眉說,以前碑林收藏的碑帖任何人都可以來拓印,長久下來不但造成碑帖字跡損傷,也影響遊客正常參觀。於是碑林規定,宋代之前的碑帖禁止拓印,並且加裝玻璃阻隔。宋代以後的碑帖則統一由碑林官方拓印販賣。
第四室內正有人在拓印碑帖,所以才會有如此厚重的油墨味。

碑林 2018-05-25-58
正被拓印的黃庭堅《上苑詩》

唉,被拓印的其中一塊剛好就是我特別要看的碑,結果被紙包成這樣…
沒辦法,只好看看掛在販賣櫃檯後方牆上的拓本。

碑林 2018-05-25-28
正被拓印的魁星點斗碑

這塊碑名曰「魁星點斗碑」。原帖是清同治年間馬德昭所寫,他不但是一名將領,同時也是書法家,魁星點斗是他書畫合一的傑作。

從繪畫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草書「魁」字的變形:一個鬼它右手執筆,左手捧墨斗,右腳站在「鰲」字上,左腳彎曲上翹頂起「斗」字,明顯寓意「魁星點斗,獨佔鰲頭」。
魁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有「第一」之意;而狀元是在殿試中被皇帝「點」中者,因此「魁星點斗」意即高中狀元。
據說,唐宋時皇宮正殿台階正中央石板上刻有龍和鰲的圖騰。考中進士者必須進入皇宮正殿恭迎皇榜,其中只有高中狀元的人才有資格站在鰲頭上,故稱「獨佔鰲頭」。
所以,魁星點斗被讀書人視為求取功名的吉祥物。

除了表面上的意思,這幅圖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涵義。
如果仔細看便可發現,這圖中暗藏了「正心修身,克己復禮」八個字,而這正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對讀書人的要求。所以我才會說這魁星點斗碑是書畫合一的傑作啊!

不知道古代讀書人在祈求魁星保佑自己金榜題名的同時,他們看到的是一個站在鰲頭上的鬼,還是孔老夫子「修身在正其心」和「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的訓示?

碑林 2018-05-25-29
魁星點斗碑拓本

碑林還收藏了一塊同樣是馬德昭所寫的「花甲重周壽字碑」,但是我沒找到石碑,只看見拓本。

仔細看裡面這個「壽」字,它其實是由「九十九」和「廿ㄧ」所組成。兩個數字加起來為一百二十,也就是兩個六十,而一甲子 (或稱花甲) 為六十年,所以是兩個甲子。這塊碑上的壽字是由兩個花甲疊加而成,故名「花甲重周壽字碑」。
馬德昭在旁邊的跋文中自己說了,用九十九和廿ㄧ合成壽字是模仿前人的作品所寫,因此這並不是他的原創。

馬德昭在碑林還有一塊著名石碑,是用一筆連貫寫成草書的「乕」字。乕是「虎」的古字,所以這塊碑被稱為「一筆虎字碑」。可惜碑和拓本我都沒看見…

碑林 2018-05-25-33
花甲重周壽字碑拓本

過兩天我們要上華山,所以這塊清康熙廿一年 (1682年) 刻的「五嶽真形圖」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

五嶽真形圖是一種道教符籙,據說是太上老君所傳。《太平廣記》記載:「諸仙配之,皆如傳章;道士執之,經行山川,百神群靈,尊奉親迎。」

這些代表五嶽 (泰山、衡山、華山、恆山、嵩山) 的圖形在古代並不是長這樣,而是比較接近現代所使用的等高線圖,所以學術界懷疑五嶽真形圖其實是古代的五嶽地圖,方便修道之人在山中穿行,千百年後才演變成現在這個模樣。

碑林 2018-05-25-27
五月真形圖碑

話說,這代表西嶽華山的圖形也太可愛了吧…

碑林 2018-05-25-32
西嶽華山的真形圖

這塊「寧靜致遠碑」是清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以楷書寫給當時的川陝總督吳赫的題字。因為是皇帝送的,所以碑額上有小篆的「御賜」二字。
我很喜歡康熙寫的這幾個字,結構端正大氣,字體圓融豐潤,而且蘊含了皇帝對國之重臣的期勉。
話說,我在家中的書桌上也放了「寧靜致遠」四個字,時時提醒自己…

碑林 2018-05-25-26
康熙皇帝寫的寧靜致遠碑

看完碑帖,講解員美眉帶我們去參觀「石刻藝術室」。
碑林除了碑帖之外也收藏了許多重要的石刻,大多是從古代陵墓遷移至此。

進門看到的第一尊是「老子像」。
這尊唐代的老子像原本放在華清宮朝元閣的老君殿。據說,唐玄宗兩次在朝元閣目睹太上老君降臨,於是將朝元閣改名為「降聖閣」,並且命西域著名工匠元伽兒用安祿山自幽州進貢的白玉石做成老子像,放在閣中。後來閣塌像毀,直至近代才修復並且移至碑林保存,石像上面修補的痕跡清晰可見。
這是唐代唯一被保存下來的老子石雕像,而且相貌近似當時的西域人,非常珍貴。

碑林 2018-05-25-45
唐代老子像

當時石刻藝術室的後半部正在整修。據講解員美眉說,原本打算要將整個展覽室封閉,但是有太多人要來看裡面的鎮館之寶,於是只開放展覽室的前半部。

這個鎮館之寶就是「昭陵六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六駿就是六匹馬的浮雕石刻,原本放在昭陵北麓祭壇兩側的廡廊內。
六駿是唐太宗先後騎過的戰馬,他當年幫父親唐高祖李淵在馬上得天下,對於曾經跟著他出生入死的馬匹有很深厚的感情。

據說六駿圖是出自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之手,唐太宗命其兄閻立德將六駿圖刻成石雕,放在自己的陵墓前面。原本每匹馬的石刻上都有唐太宗親擬,由歐陽詢所書的四字讚詞,但是年代久遠,字跡已模糊難辨。

民國初年,昭陵六駿被文物商人打碎後盜賣,其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流落到國外,現存於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其他四個在偷運出國之前被截獲,修復後存放於碑林。所以在我們眼前的六個浮雕石刻中有四個是破碎的,兩個完整的則是複製品。

這六駿石刻掛在展覽室的牆上,由左至右,第一匹名曰「什伐赤」,是來自波斯的紅馬,也是李世民在武牢關和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坐騎。
「什伐」是波斯語「馬」的意思,也因為是純紅色,故名什伐赤。唐太宗讚曰:「瀍澗未淨,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

碑林 2018-05-25-41
什伐赤

第二匹名曰「青騅」,是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的坐騎。
據說「青」不是指顏色,而是突厥語的音譯,古代漢語的青與「秦」同音,因此這匹馬有可能來自「大秦」,就是歐洲的羅馬帝國。
唐太宗曾讚曰:「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

碑林 2018-05-25-42
青騅

第三匹「特勒驃」,是李世民與宋金剛作戰時的坐騎。
這是一匹黃馬,毛色黃裡透白,所以稱為「驃」;「特勒」是突厥的官職名,突厥多任命王室子弟為特勒,所以這匹馬可能是突厥可汗子弟進獻。
唐太宗曾讚曰:「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入險摧敵,乘危濟難」。

碑林 2018-05-25-43
特勒驃

第四匹是「颯露紫」,是李世民打敗王世充平定洛陽時的坐騎。
這是六駿中唯一刻有人物的浮雕,這個正在為颯露紫拔箭的人是唐初名將丘行恭。
「颯露」為突厥語「勇健者」之意,因毛色為紫色故得名。唐太宗曾讚曰:「紫燕超躍,骨驣神駿,氣讋三川,威凌八陣」。

碑林 2018-05-25-44
颯露紫,複製品,真品現存於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

第五匹是「拳毛騧」。牠全身體毛捲曲,而「鬈」同「拳」,故名。是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的坐騎。
拳毛騧原名「洛仁騧」,為代州刺史許洛仁在武牢關前進獻給李世民。在平定劉黑闥的戰役中,拳毛騧身中九箭戰死沙場,浮雕石刻還原了牠中箭時的模樣。
唐太宗讚曰:「月經按轡,天駟橫行,弧矢載戟,氛埃廓清」,將拳毛騧比做神馬。

碑林 2018-05-25-55
拳毛騧,複製品,真品現存於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

最後一匹是「白蹄烏」,因毛色純黑且四蹄俱白而得名,是李世民在淺水原與薛仁杲作戰時的坐騎。
有學者認為,「白蹄」是突厥語的幼馬或幼駱駝,有「年少可汗」之意,也是突厥的官職名稱,這樣命名似乎比較符合唐代人稱頌皇帝坐騎的傳統。
李世民曾經為了追擊薛仁杲,騎乘白蹄烏一晝夜奔馳二百里。後讚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碑林 2018-05-25-56
白蹄烏

我們南方人對馬是陌生的,不如牛羊來得熟悉。
宋代之前的漢人都是跟胡人混在一起,也由於地形氣候的緣故,馬在他們的生活中不但佔有一席之地,甚至是出生入死的夥伴,有感情也是應該的。

唐太宗曾命閻立本繪製「凌煙閣十二功臣圖」,再加上眼前的昭陵六駿,他果真是念舊之人啊!
此外,剛才看到「拳毛騧」在戰場上被射中九箭,騎在牠身上的李世民居然還能全身而退,讓我不得不相信有些人真的是帶天命…

走出石刻藝術室,講解員美眉的工作算是結束了。
這美眉是我們目前在西安遇到過最熱情,也最有個人風格的講解員。
她的熱情不是對客人,而是對中國歷史與文字的熱愛;而且美眉在講解的過程中加入了許多個人意見,不像有些講解員只是照本宣科,雖然內容很豐富,但就跟在背稿一樣,完全沒有人味。

與美眉道別後,潔咪、安迪和艾琳在展覽室旁邊找了個台階休息。
此時太陽西斜,離碑林關門的時間已不遠,於是我急忙趕去最後一個展覽室參觀,不想在離開時留下遺憾。

除了碑帖和石刻藝術,碑林還收藏了許多佛像,並且為他們設了一個專屬的展覽室。裡面陳列的佛像大多是在陝西附近出土,以北朝和隋唐時代為主,距今有一千三百到一千七百年之久。
由於碑林馬上就要打烊了,我也只能以比走馬看花更簡略的方式匆匆在裡面走一圈。

碑林 2018-05-25-40
佛像展覽室一隅

這尊交腳佛像看起來像釋迦牟尼佛,但是頭上沒有螺髮,頭部背光周圍刻有過去七佛,所以可以判定這是尊彌勒佛。
這尊交腳彌勒是北魏時期 (386 – 534年) 由劉保生夫婦為其亡女求冥福所刻。交腳彌勒在北魏時期很盛行,隋代之後就很少見。

碑林 2018-05-25-39
北魏交腳彌勒

這尊是唐代的「釋迦牟尼佛降外道像」。
身著袒右袈裟是唐代釋迦牟尼佛常見的形象,雕工非常細緻;而左手下壓和右手上托的兩個圓圈象徵被降伏的外道。佛像基座下方右側刻有「釋迦牟尼佛降伏外道時」的銘文。

碑林 2018-05-25-48
唐代釋迦牟尼佛降外道像

展覽室裡有一區是專門展出安國寺的佛教造像。
位於長安城長樂坊的安國寺建於唐景雲元年 (710年),為唐代著名的密宗寺院,唐武宗滅佛時被毀。
西安於1959年進行基建工程時,在地下十公尺深處發現一圓形地洞,內藏十一尊密宗造像,多以品質極佳的漢白玉雕製而成,非常珍貴。而文物出土位置即為當年的安國寺遺址。

這尊是唐代的「降三世明王像」。
降三世明王是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之一,是東方「阿閦佛」忿怒相化身,形象一般為三頭八臂,每一個頭都有三隻眼睛。阿閦佛曾發「對眾生不生瞋恨」的誓願,即便被人怨恨也不為瞋罣所動,又被稱為「不動佛」。
據說,降三世明王因曾降伏脾氣暴躁、自稱是「三千世界之主」的大自在天 (就是印度教裡的濕婆神) 而得名。不生嗔恨心的阿閦佛卻以顯忿怒相來度化冥頑的眾生,果真是因材施教啊!

碑林 2018-05-25-35
唐代降三世明王像

這個看不出是哪一尊明王。
雖然碑林的展品講解牌上說這是唐代的「不動明王」像,可我怎麼看都不覺得它是不動明王,不知道碑林的考據是什麼?

碑林 2018-05-25-37
雖然碑林說這是不動明王像,我很懷疑…

而這一尊則是如假包換的「不動明王」。
不動明王是「大日如來」的忿怒相化身,祂的形象大多為右手持智慧劍,左手握金鋼索,右眼仰視,左眼俯視,嘴露獠牙。

碑林 2018-05-25-36
唐代不動明王像

不動明王信仰在密宗有極重要的地位。
日本在唐代曾派遣大量僧侶到中國學習包括密宗在內的大乗佛法。唐武宗滅佛之後,漢傳佛教的密宗在中國基本上已失傳,但卻在日本被保留下來,稱為「東密」。所以奉祀不動明王的東密寺院在日本非常普遍。

不動明王 2015-04-01-1
日本大阪難波供奉不動明王的法善寺,攝於2015年4月

終於,在碑林結束營業的廣播催促聲中,我們往出口方向移動。位於公共廁所前方亭子裡的這匹「大夏石馬」就是我們在碑林參觀的最後一個文物。
對,這個名列國寶級的文物被放在廁所前面,若不是我們臨走前先去解放,大概就會默默地將它遺漏…

這石馬刻於大夏真興六年 (424年),距今已近一千六百年。
大夏,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由匈奴赫連勃勃一族建立的國家。它在其短命的二十四年國祚中曾經佔領過長安,這匹馬就是統治長安時,由赫連勃勃的兒子赫連昌所刻。

這石馬不但繼承了漢代雕刻藝術的特色,更是現存唯一有大夏紀年的文物,非常珍貴!

碑林 2018-05-25-50
大夏石馬

離開碑林時已經傍晚五點半,西安城牆是來不及上去了,所以原定從城牆上走到含光門參觀「含光門遺址博物館」,然後到那附近吃豆花泡饃和粉湯羊血當晚餐的計畫也一併取消。
之前排行程時果然太貪心,以後凡是有安排參觀博物館,當天的時間都要預留超級充裕才行…

我們 (可能只有我自己啦) 帶著失落的心情,沿著西安城牆循我中午從旅館走來的路線,經過永寧門,順著湘子廟街、德福巷再走回旅館。

回到旅館,房間當然已經打掃完畢,但是整理的方式感覺沒有之前幾天用心,也沒有留下紙條,我猜應該是原先的服務員美眉休假或者輪調到其他部門。

旅館住宿期間由不同服務員打掃房間這很正常,但是我們很喜歡之前那位美眉,每天也很期待看到她留下的紙條,於是我決定打電話到櫃台問問。
其實詢問換人的原因不是重點,我的目的是要藉此肯定那位服務員美眉的工作表現。身為顧客,遇到服務不佳的情況大可理直氣壯地投訴,但是對於服務品質很好的工作人員,也應該不吝給予鼓勵才對!

「您好,徐先生,有什麼能幫您的嗎?」櫃檯美眉接起電話說。

我劈頭問道:「妳好,請問妳們是不是有一位名叫OO的服務員?」

「呃… 這我不清楚,」櫃檯美眉謹慎地問:「怎麼了嗎?」

「沒什麼,只是今天回來發現打掃房間的服務員換人了,我很喜歡之前那位OO的服務質量,所以想問一下她今天是休假還是被派去做其他工作?」

櫃檯美眉說:「這樣啊,那我幫您問問房務部吧!」說完,電話掛了。

大約十五分鐘後電話響了,接起來還是剛才那位櫃檯美眉:「徐先生,我剛剛問過房務部,OO的確是今天休假,明天下午會回來上班。」

我說:「喔,那可以請她明天下午上班之後過來打掃房間嗎?反正我們每天都很晚才會回來…」

櫃檯美眉有點驚訝:「喔… 呃… 好,我讓房務部安排看看…」

「不用勉強,就盡量吧,謝謝妳!」我掛上電話。

OO被顧客指名的消息應該馬上就會傳開。
旅館櫃檯是八卦消息的傳播中心,這也是為什麼我不直接打電話問房務部而是去問櫃檯的原因。對基層服務人員而言,有什麼會比顧客親自表達對她的肯定更令人鼓舞?

隨著夜幕低垂,這幾天我們在西安最傷神的博物館行程全部結束了,接下來不是遊山玩水就是往墳墓裡鑽。
不知道別人怎樣,我自己倒是很期待去逛墳墓堆…

作者

保羅

左手拿筆右手執相機,極端理性的水瓶座; 中年大叔的毛病全都有,心裡嘮叨碎念的OS從來沒少過。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