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行最終篇 – 周庄

「周庄」位於蘇州城東南方三十八公里外的昆山市境內,它古老的江南水鄉景色在因緣際會中被刻意保留下來,並且發展成近年來江南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提到周庄,不能不提提這兩個人:沈萬三和陳逸飛。
沈萬三的父親原是浙江湖州南潯人,元朝中葉遷至周庄。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沈萬三資助朱元璋建築都城達三分之一的規模。然而因為沈家富可敵國,引起朱元璋的疑慮,先是以羅織的罪名將沈萬三發配雲南充軍,在邊陲度過餘生,而後再以各種罪名將沈家後代滿門抄斬。商人終究敵不過政客,沈家就此衰亡。
有關沈萬三如何成為江南巨富的緣由,傳說是他因為偶然的機緣取得了一個聚寶盆。這當然是貧者的忌羨之詞。根據比較可信的記載與研究,沈家致富有三個主要原因:一為「墾殖」,二為「分財」,三為「通番」。沈萬三從耕稼起家,就是「墾殖」。有了立業的本錢後,再得到吳江汾湖陸氏〈沈妻的娘家〉的巨資,就是「分財」。在這基礎上,沈萬三把商品運往海外貿易,便是「通番」,使他一躍而成為江南豪富。周庄能從一個小小村落開闢為鎮,沈家有很大的貢獻。
沈萬三造就了周庄的規模,然而周庄今天的發展卻是拜陳逸飛之賜。
一九八四年,陳逸飛以周庄的「雙橋」為題材,創作了一幅名為「故鄉的回憶」的油畫,連同他的多幅作品在紐約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的畫廊中展出,引起了美國藝文界的注意。阿曼德高價買下這幅畫後,在訪問中國時將它送給了鄧小平作為禮物。次年,這幅油畫又成為當年聯合國發行的郵票首日封。從此,九百年歷史的周庄就開始為世人所知。
周庄裏的古蹟遺址很多,如「沈廳」、「張廳」、「迷樓」、「澄虛道院」、「雙橋」等,我也都一一循序造訪。
然而,總覺得眼前的景色很美卻不真實。好像多了一個味道,一種厚重的商業氣息。
那些曾到此一遊的文人墨客對周庄的水上人家生活都讚不絕口,難道他們看不出來周庄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古老的周庄了嗎?
傍晚時分,帶著一身的疲憊準備離去,我站在往出口方向的路上回頭對周庄做最後的一瞥。
河邊的人家一戶戶點起了燈,做觀光客生意的店家也一一準備打烊,隨著人潮逐漸散去,周庄開始慢慢恢復它古老的原貌。
我突然發現,自己花了一整天看到的只是粉墨登場的周庄。那是「生意」,不是「生活」。
真正原始的水上人家生活從夜晚遊客離去後才出現,只有願意夜宿周庄的人才有機會瞧見它脂粉未施的模樣。
我下次還會再回來的。伴夕陽餘輝而來,迎晨曦而去…

姑蘇行之玄妙觀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道德經‧老子

常去蘇州的人一定都知道「觀前街」。
那是蘇州最熱鬧的商業區,許多如「采芝齋」等的百年老店都在觀前街上。
為什麼要叫做「觀前街」呢?顧名思義,因為它就在一間道觀的前面。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已進出蘇州數十次。每一次去觀前街都是匆匆吃飯購物,從來沒有停下來仔細看看這古老的道觀。這次利用休假的時間才有機會進去仔細參觀。
這道觀名曰「玄妙觀」,建於西晉咸寧二年〈西元276年〉,據說曾經是吳王闔閭的故宫,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蘇州市政府從一九九九年開始重建玄妙觀,並且將周邊環境納入整體規劃,形成現在繁榮的商圈。
大體上,玄妙觀是由「靈星門」、「正山門」、「三清殿」、「文昌殿」、「觀音殿」、「壽星殿」、「雷尊殿」、「財神殿」等建築聚落而成。
道觀最外面的建築物是「靈星門」,其實就是一個牌樓。跨過靈星門之後就進入了玄妙觀的範圍,而觀前街就是從「靈星門」和「正山門」之間通過。
「正山門」為玄妙觀的入口門樓,是一座五開間的木結構重檐歇山式建築。最初建於唐朝,現存的門樓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修。門樓內供奉六位尊神:馬、趙、温、王四大元帥和辟非、禁壇二將軍,據說是元代所造。原來的神像早已在文革時被毀,現存者為後來重塑。
正山門的右側有一塊「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碑石,是由元代牟山獻撰文,書法家趙孟頫所書。
「三清殿」是玄妙觀的主殿,大殿為九開間,重檐歇山式。屋頂正中是鐵鑄的三根戟,表示平昇三級之意,兩端的龍頭是宋代雕刻。殿內供奉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三清殿是江南最重要的南宋時期官式木结構建築,據說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和山東曲阜的「大成殿」可與之相比。
三清殿的東側有一塊「無字碑」。
明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清理道教,改玄妙觀為道教正一叢林,置道纪司,革香火田以充軍包餉。這是道觀歷史上的大事,特地請方孝孺作記勒石。所以無字碑原是「清理道教碑」。
方孝孺是明洪武年間的漢中教授,皇太孫即位,召為翰林博士,後任侍講學士。燕王朱棣進兵南京後,要他起草登基詔書,方孝孺因抗命不從而被殺,並且被滅了十族〈含老師一族〉。最後連他書寫的碑文也被剷除,成了一塊無字碑。
對於方孝孺被誅十族之事,民間還有一個傳說:
在方孝孺未出生以前,他的父親選了一塊地,用來造一個祖墳。 當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穿红衣的老人來向他哀求說: 「你所選的地點正是我住了很久的地方,所以,來哀求你再寬延三天,等我的子孫搬到别的地方,您再造墳墓。」方孝孺的父親夢醒以後,命令工人開工掘地,掘了地下的一個穴,有红蛇數百條,他就用火把红蛇通通燒死,當天晚上,又夢見红衣老人滿面怨恨跟他說:「我誠心的哀求你,你竟然把我子孫八百全部燒死在火中,你竟然滅了我的族 ,我也要滅你的族。」 後來,墳墓修好了以後就生了方孝孺,方孝孺舌頭尖如蛇形, 長大以後,官做到了翰林學士。明太祖死了後,北方的燕王,引兵南下,攻入南京。燕王就命令方孝孺寫榜文,方孝孺不肯,於是觸怒了燕王,說: 「你不怕滅九族嗎?」 方孝孺回答說:「滅十族又怎麼樣呢?」 燕王大怒:「好,我就滅你十族。」 方孝孺的父親當年燒死了八百條红蛇,燕王殺的方氏十族,正好共計八百人。
明代以來,歌誦方孝孺忠肝義膽的詩文相當多,不過我還是喜歡這個民間傳說,有趣且富警世意味。
在三清殿西楹的「老子像碑」刻老子全身像,完成於宋朝寶慶元年〈西元1225年〉。畫像出於唐代吳道子的手筆,畫像上方的文字為唐玄宗所题御讚,由唐代書法家颜真卿書寫。因為三清殿裏禁止攝影,所以沒能留下老子像碑的照片。
「無字碑」、「老子像碑」以及「天慶觀尚書省到並部符使帖」碑,號稱玄妙觀三大名碑。
因為時間有限,這次去只看到了「無字碑」和「老子像碑」。反正以後去蘇州的機會多得是,下次再補遺囉!

姑蘇行之虎丘

何年海涌來 霹靂破地脈
裂透千仞深 嵌空削蒼壁
宋‧鄭思肖

虎丘位於蘇州城西北方,遠古時代曾經是海灣裏一個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慢慢從海中湧出成為平地上的山丘,所以虎丘原名為「海涌山」,自古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
春秋時代吳王闔閭在那裡建行宮。公元前496年,闔閭在吳越之戰中負傷後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遺體葬在這此地。據說吳王死後數日有白虎盤據墓前,因而名為虎丘。
虎丘號稱有十八景,可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只有三個:斷樑殿、劍池、雲岩寺塔。
進入山門後,一座石橋跨越環山河,名曰「海涌橋」,而這「斷樑殿」就在海涌橋頭。
斷樑殿建於元代至元四年(1338年)到至正四年(1344年)年之間,因為屋脊大樑是由兩根木樑在屋脊中央銜接,所以稱為「斷樑殿」。
把大樑作成這樣的原因眾說紛紜,不過看得出來因為是斷樑,大樑下方的次要結構做了一些異於傳統的修改,以便符合力學的需要。
它的屋簷外形结構為單檐歇山式,造型極為優美。
穿過斷樑殿,沿著台階拾級而上,經過「憨憨泉」、「試劍石」、「真娘墓」、「千人石」、「點頭石」等古蹟景點後,「劍池」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相傳吳王闔閭的陵墓就在劍池深處。
根據書上記載,當時吳王為了興建陵墓征調十萬軍民施工,並且使用大象運輸建材。靈柩外面套上三重銅槨,池中灌注水銀,以金鳧玉雁隨葬,並將闔閭生前喜愛的「扁諸」、「魚腸」等三千把寶劍一同藏於幽宮深處。故名曰「劍池」。
書上說得活靈活現,我眼前只見幽谷清泉,當年的浩大場面與風流人物早已被千年歲月淘盡。
池中不斷冒出湧泉,池水與溪流相連,活水中也有不少魚龜等動物棲息。
山壁上用小篆書寫的「劍池」二字,據說是出自東晉王羲之之手。「劍池」二字左側刻有明代高啟的「闔閭墓」詩,簡述了當年建墓的盛況。
據說中共原本有意要鑿池開挖吳王墓,但是以現有技術無法保存接觸空氣之後的池底文物,因而作罷。
劍池上方有一座「雙井橋」。橋面上有兩個圓孔,寺廟裏的出家人就利用這兩個洞將水桶由橋上投入池中取水,因此得名。
穿過雙井橋往山丘上走去,可以看見「雲岩寺
塔」。 雲岩寺塔俗稱「虎丘塔」,是江南第一古塔,也是中國著名的斜塔。
該塔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建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最初是隋文帝所建的三十座舍利塔中的其中之一,塔中有二隻舍利子。此塔原在雲岩寺之中,但是清咸豐10年(西元1860年) 雲岩寺被焚毀,只剩下虎丘塔屹立山頂。
雲岩寺塔是八角七層的木簷仿樓閣夸塔建築。
由於從宋代到清末曾遭到七次火災,頂部和木簷都遭到了損毀,現存為磚砌塔身,原來的高度已無可考證,目前的高度約為四十八公尺。
因為地質結構和當初建塔時的計算錯誤,造成塔身逐年傾斜,目前最大傾斜角度約四度。
中國早期的木塔和仿木磚石塔建築,都只建一層塔壁。演變到後來出現了雙層塔壁的建築方法,使塔身強韌度大為增加,而虎丘塔則是最早建成的雙層塔壁的磚塔。
儘管相關單位正積極的尋求解決之道,我想,這塔終究還是會倒下的。
蘇東坡曾說:「不到虎丘山,枉遊姑蘇城」。
我寒山寺和虎丘都去過了,也就不枉到姑蘇一遊了吧!

姑蘇行之寒山寺

月落烏蹄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張繼

蘇東坡曾說:「到蘇州而不遊虎丘乃憾事也!」
可是對我而言,到了蘇州不遊寒山寺,就等於沒到蘇州。
這都要怪張繼,坐船在楓橋旁上岸,晚上睡不著寫了首「楓橋夜泊」,
害得我們從此對於寒山寺就有了憧憬。
日本人更是因為這首詩,將寒山寺列為中國江南必遊之地。
寒山寺位於蘇州西閶門外五公里的楓橋鎮,建於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到519年〉。
原名為「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代貞觀年間,名僧「寒山」與「拾得」曾經由天台山前往住持,因而改名為寒山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寒山寺古蹟和景點頗多,但是最重要的應該算是鐘樓了吧!
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都會有大批日本人專程到寒山寺聽它那除夕才會有的一百零八響鐘聲。
傳說每個人一年會有一百零八個災難,每聽到一個鐘聲就可消除一個災難。
不是新年的時候只要花人民幣五塊也可以登樓敲鐘。
但是我對寒山寺的鐘沒興趣。
現存的鐘樓是清光緒三十一年重建的,而當時重鑄的鐘也已經在抗戰時被日本人搬走了。
換句話說,鐘樓和鐘都早已不是張繼那個年代的東西了。
而且現在的寒山寺和所有中國其他的古蹟一樣,充滿了商業的氣息。
寺廟裏人山人海,旅行團一個接著一個的擠進來,
完全感受不到古剎的清靜與莊嚴,我的懷舊情緒也被破壞殆盡。
大部份的遊客都往寒山寺裏擠,與鐘聲同等重要的楓橋卻被冷落在一旁。
寺外秀麗的水上景色想必也沒有多少人會注意到吧!
現存的楓橋是清同治六年重修的單孔拱橋,位於鐵嶺關旁。
鐵嶺關是明朝嘉靖三十六年為抵禦倭寇而建,
位居南京運河由西入蘇州城的水陸要衝,古代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站在張繼夜泊處,望著鐵嶺關後方的城鎮,遙想當年蘇州城內繁榮景象。
他老人家所言不虛,我還真隱約聽見寒山寺傳來的鐘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