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羅浮宮之玻璃金字塔

羅浮宮 2016-05-17-5

前幾天新聞報導了法國羅浮宮(Grand Louvre)被遊客擠爆的消息。

由貝聿銘所設計的法國羅浮宮擴建工程於1989年落成啟用。當初每年容納四百萬人的玻璃金字塔入口設計,早在九十年代末期遊客突破五百萬人次時就已經不敷使用。
由於電影《達文西密碼》的熱潮,現在每年遊客已經超過七百五十萬人次,據說其中有三分之二的遊客捨棄另外兩個較不擁擠的入口,堅持要從玻璃金字塔進入羅浮宮參觀。
預計到2010年,參觀羅浮宮的遊客每年達九百萬人次。因此館方不得不求助原設計者貝聿銘,以尋求改善之道。

今年六月底我到羅浮宮參觀時是由地鐵站的地下出口,穿過羅浮宮地下層的購物中心,直接進到玻璃金字塔底部,沒有和大批遊客一起排隊由地面上的玻璃金字塔入口進入。而且當天是非例假日,並沒有感覺特別擁擠。

其實博物館豐富的館藏引不起我的興趣,主要是為了去看它的建築,尤其是包括玻璃金字塔在內的第一期擴建工程。
羅浮宮古老的主體建築雖然美麗,但是翻修老房子永遠比建新的還要困難,也比較能夠看出建築師解決問題的功力。
羅浮宮建築為ㄇ字型分佈,由於展覽空間極大,遊客必須從三個不同入口進入各個展覽區域,導致動線複雜管理不易。再加上展覽區域不敷使用,因此館方期望利用擴建的機會將問題一次解決。

羅浮宮 2016-05-17-7
羅浮宮中央金字塔將周圍三個展場的動線合而為一。
貝聿銘的解決方案,就是將羅浮宮三個主要展覽館的動線集中在中庭的地下層,並且在中庭的地面上建一座大型玻璃金字塔,做為羅浮宮主要入口。如此一來遊客可以直接利用金字塔入口進入地下層的購票與資訊中心,然後前往不同的展覽廳參觀。
貝聿銘利用玻璃金字塔將陽光導入地下層,並且將該區域開闢為餐廳與咖啡廳等休憩空間。遊客在參觀完一個展覽館之後,可在此稍作休息或者與友人交換剛才的參觀心得,然後繼續下一個參觀行程。

羅浮宮 2016-05-17-3
羅浮宮中央金字塔的地下層大廳。
建築師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相同的目的,但是為什麼要使用玻璃金字塔呢?在華麗的羅浮宮中央立一座現代感十足的玻璃帷幕建築,這不是很突兀嗎?
當我親眼看到金字塔時,不但心中的疑問得到了解答,更讚嘆於當時已年近七十的貝聿銘豐富的創作力與勇氣。

和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一樣,羅浮宮館藏的年代是以埃及文物為起點,貝聿銘似乎有用現代金字塔做為輝映人類文明起源的涵義。

金字塔基座樓版,也就是地下層上方的天花板為「格子樑」結構。
為了要擁有大跨度的空間,讓入口廣場的中央不需要因為立柱而形成動線障礙,使用「格子樑」是很普遍的做法。但是貝聿銘卻細心的將「格子樑」結構中的每一個「格子」做成「梯形方錐」(被削去頂端約三分之一的金字塔)。遊客可以想像在大型玻璃金字塔由下方無數個小型的金字塔支撐著。

羅浮宮 2016-05-17-2
金字塔地下層天花板為格子樑結構。
此外,由於金字塔是由空間桁架與玻璃帷幕所構成,不但為地下層引進了歐洲溫暖的陽光並且減少能源消耗,也在樓地版上形成了光影。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上的光影也跟著移動,使得整個建築因而產生了韻律感與張力。

羅浮宮 2016-05-17-6
金字塔的玻璃帷幕與空間桁架結構在地下層形成光影。
在地面上的玻璃金字塔被羅浮宮主體建築所圍繞,在陽光的照耀下,遊客可以看到映照在金字塔玻璃上的羅浮宮,減低了現代金屬材料對於景觀衝擊,也將相隔數百年的建築融合在一起。
貝聿銘不是第一次使用這種手法來映襯不同年代的建築物。他設計位於波士頓「三一教堂」旁的作品 「John Hancock Building」時就曾運用同樣的方法。

Building
藍天白雲映在John Hancock Building的帷幕牆上,降低了建築物的厚重感。圖片引用自www.people.fas.harvard.edu。
他使用玻璃帷幕反射大部分的天空來降低六十層高大樓的厚重感,避免對旁邊的三一教堂產生壓迫,同時也能在玻璃維幕上映照出三一教堂的影像。不但降低了現代建築對於週邊環境景觀的影響,也提醒人們教堂的歷史意義。
貝聿銘非常善於利用結構和材料特性以及幾何切割的造型來營造建築物的語彙與美感,羅浮宮擴建工程無疑是他的另一力作。

John hancock Building
三一教堂映在John Hancock building的帷幕牆上。圖片引用自k43.pbase.com。
羅浮宮最早在十二世紀末,由當時的國王菲力浦奧古斯特(Philippe-Auguste)為了抵禦英軍而在羅浮宮現址興建的一座大型城堡。
隨著時代的演變,羅浮宮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軍事功能而被歷代國王當作各種功能的倉庫。直到十四世紀時,查理五世(Charles V)才將城堡改為皇家的住宅並且定居與此。
如今羅浮宮地下室便展出了當時所留下來的城堡遺跡。據說就是因為羅浮宮的擴建工程,才能讓這個埋藏在羅浮宮地底的遺跡重見天日,這應該也是個意外的收穫吧!

羅浮宮 2016-05-17-4
羅浮宮地下室展出的舊城堡遺跡。
位於羅浮宮前方花園地下層的玻璃倒立金字塔,是地下購物中心進入羅浮宮遊客廣場的入口。同樣的,它也具有將陽光導入地下層的功能。經過電影《達文西密碼》的渲染,現在也已經成為另一個遊客必到的景點。

我不知道,也不在意如果耶穌真有妻子的話,她的遺體是不是就被安放在那玫瑰線通過的羅浮宮玻璃倒立金字塔下方。但是貝聿銘的絕妙設計著實令我讚嘆。
他利用玻璃邊緣製造折射效果,將太陽光反射出各色光譜。
和中央入口處的玻璃金字塔映照羅浮宮建築不同的是,遊客選擇任何位置站定,都可以看到倒立金字塔收集到來自外面不同角度的光譜,以及印在地板上的光影。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與光影的移動,空間與時間的韻律感又出現了。

羅浮宮 2016-05-17-1
羅浮宮花園廣場地下層的倒立金字塔。
看著眼前的倒立金字塔,想著地面上另一座大型玻璃金字塔,我的腦海裏突然出現太極的圖樣。一個正,一個反;一個反射外在影像,一個收集內在光影;一個在地上光亮處,一個在地下陰暗中。
電影裡將倒立金字塔和下方的小型金字塔基座形容成「陰陽交合」的符號,這似乎與太極有一曲同工之妙。

法國人,尤其是巴黎人,總是對於出現在城市裏新的地標感到厭惡,但是沒多久又極力的擁戴,尤其是得到國際的肯定後。艾菲爾塔如此,龐畢度中心如此,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更是如此。
站在玻璃金字塔前,不禁令人向不計毀譽、堅持將理念付諸實行,而獲得高度成就的政治家與建築師,致上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