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超 · 殺人事件 - 推理作家的苦惱》

超 · 殺人事件 2017-01-11-1

讀完東野的《名偵探的守則》,我接著看的不是它的第二部《名偵探的枷鎖》,而是晚五年才出單行本的《超 · 殺人事件 – 推理作家的苦惱》。

東野1996年藉由《名偵探的守則》惡搞本格推理小說的梗之後,原本黯淡的寫作生涯開始露出曙光。他在1998和1999年陸續推出《偵探伽利略》、《秘密》、《白夜行》等受到文壇和市場肯定的作品,從此晉身知名推理作家之列。
也許是成名之後有恃無恐,東野於2001年將1996 – 2000年之間發表的八篇小說集結成這本應該會把出版業和同行都得罪光的作品。
話說回來,惡整完本格推理小說,接下來不修理出版社、作家甚至讀者,那還能幹嘛呢?呵呵…

開卷第一篇《超稅金對策殺人事件》,東野首先替推理小說的作者對政府稅務機關發出控訴。
作家們為了逃… 呃… 節稅,必須在稅務年度作品中加入與花費相應的情節,以此證明那些花費都是與工作有關,萬一國稅局要查核稅務扣抵項目才能有所本;但代價就是作品可能會被改得不倫不類,完全走樣。
東野雖然誇大其辭,但是其中情節讀來令人噴飯,尤其他將稅務人員形容為「虐待狂」,實深得我心!

現代推理小說為了增加詭計的複雜度,故事常圍繞著工程、科學或醫學等領域而展開。故事中包含艱澀難懂的專業知識和術語在所難免,但是作家為了與同行較勁,或者以增加篇幅為目的,有時會讓這些跟案情不見得相關的文字太過浮濫。
這類推理小說的讀者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非理科人」,他們完全不懂小說中關於科學的敘述,所以常常跳過不讀,只在乎故事情節發展以及跟解謎有關的內容;另一類當然就是「理科人」
理科人又可分成兩類:一類是「真理科人」,他們會仔細閱讀小說中的科學理論,而且能夠完全理解,甚至可以找出其中的錯誤;另一類是「假理科人」,他們自詡為理科人,但往往並不具備理解科學理論的能力,卻又不甘心跳過科學相關情節不讀,於是硬要逐字逐句、汗流浹背地讀完所有內容。
東野就用第二篇《超理科殺人事件》來讓這類小說的作家和讀者現原形。而且,不讀到最後一個段落不會知道,原來東野是用後設小說(Metafiction)的手法來寫這個故事,令人大吃一驚!
如此看來,我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假理科人啊!

說到後設小說,我最喜歡的故事是第三篇《超猜兇手小說殺人事件》。
同樣的,東野在故事發展到最後一節時才揭露這其實也是個後設小說,而且他還使用「敘述性詭計」隱瞞了破案的關鍵,讀者如果沒有察覺其中的某些細節並且將它們串連起來,想要破解謎團是不可能的。
此外,因為作家們在不同時期的作品水準往往參差不齊,於是文壇常會出現「某某作家的知名作品其實是由他人捉刀」的傳言。東野在故事中也加入了這個元素,不知意指何人?

如果有一位知名推理作家非常資深,資深到已經得了老年癡呆症,請問他會寫出怎樣的作品?
如果出版社裡負責這位作家的責任編輯也很資深,而且也資深到得了老年癡呆症,這兩位老先生一起工作又將會是個怎樣的情況呢?
第四篇《超高齡化社會殺人事件》敘述在「社會高齡化」以及「年輕世代不讀書」的交互作用下,推理小說作家、編輯和讀者大家一起變老。由於讀者都是同ㄧ批人,作家創作出來的小說內容也變得僵化、毫無新意。
東野再一次使用詭計性敘述,讓讀者在最後真相大白時感到非常意外。

如果有人以每期雜誌上連載的推理小說做為連續殺人範本,身為該連載小說的作者要如何自處?
第五篇《超預告小說殺人事件》描寫的就是作家在功成名就的渴望與道德良心之間拉扯,以及出版社嗜血的性格。
東野選擇讓故事以悲劇收場,似乎是在對出版業做沈痛的控訴。

一本小說之所以能夠暢銷,除了作品本身寫得好,更多的是依賴出版社的市場行銷和議題操作。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書都要披上那令人討厭的書腰,還有印在封面上那些毫無美感破壞版面的行銷文案,如同這本一般。
第六篇《超長篇小說殺人事件》就是在描寫出版社為了市場行銷,將小說作品扭曲到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步。而且東野再次使用他在諷刺小說中常見的手法:沒有最誇張,只有更誇張!

第七篇《魔風館殺人事件 – 超最終回 · 最後五張稿紙》雖然只有五頁,應該是最令作家們膽戰心驚的一篇。
最後五張稿紙中充滿了推理作家寫作時的痛苦掙扎,最後竟在書桌前暴斃而亡…

喜歡讀書跟寫作是一回事,但若將讀書和寫書評當作職業,日子可能會過得相當痛苦。
每年有大量新書問世,而為數不多的知名書評家則是出版社邀稿的熱門對象。但是每個人一天也就只有二十四小時,如何能夠認真閱讀完所有的書並且寫出言之有物的書評呢?
如果有人發明一種機器,它能夠代替人類快速閱讀書籍並且歸納出內容大綱,甚至可以依照需求自動寫出各類(阿諛奉承、花言巧語、誠樸篤實、犀利毒舌、尖酸刻薄)書評,對寫作這個行業會產生什麼影響?如果這個機器還可以幫一般讀者大眾寫讀書心得,這個世界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十多年前尚未流行人工智慧,但是最後一篇《超讀書機器殺人事件》已經開始對機器取代人類這檔事兒有所省思。而不用讀書就能夠有書評和讀書心得,這樣的世界實在無法想像…
話說,我很需要一台這樣的機器啊!

惡整出版業是真的,但對於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其實是在為他們抱屈。
人們只看見知名作家在鎂光燈下光鮮亮麗不可一世的模樣,沒看到的是他們在人後孤獨痛苦的寫作歷程。這還只是極少數已經上了檯面的作家,仍然有無數沒沒無聞等待機會出道的人正在浮沈掙扎著。
其中的痛苦大多來自業界要求迎合市場追求利益的壓力,被放大之後就是我們在書中讀到的極致荒謬。

讀完這本小說之後才明白,「超」就是「超級」,也就是超越極限的意思,這當然是指故事情節誇張的程度超越讀者想像的極限;而且,這本小說裡除了第五篇之外,其他故事中並沒有人真正被殺害。
那麼,為什麼每一篇都要以「XX殺人事件」為名呢?究竟是誰被殺?

我想,被殺的應該是「推理小說」吧…

作者

保羅

左手拿筆右手執相機,極端理性的水瓶座; 中年大叔的毛病全都有,心裡嘮叨碎念的OS從來沒少過。

One thought on “東野圭吾《超 · 殺人事件 - 推理作家的苦惱》”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