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行 (5) - 無線電通話器真是神物來的

DSC_1889

我們抵達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時已接近中午。
遊5公車停在博物館正門左側的停車場。乘客們魚貫下車後,附近的餐廳業者一湧而上,宣稱兵馬俑裡面沒東西吃,要我們先到他們的餐廳吃了午餐後再進去。
我們不到三個小時之前才吃了早餐,現在就吃午餐有點早,而且我聽說博物館裡頭其實有賣吃的,於是不理會大媽們的招攬直接穿過停車場,往博物館大門走去。

博物館大門的左邊是售票處,右邊則是遊客中心。
從售票處的門口開始,然後走進售票大廳,一直到排隊買完票,不斷有人靠過來問我們需不需要請講解員。有的人穿深色西裝,掛著不知是哪個單位的識別證;有的看起來則與一般遊客無異;有的人很年輕,感覺像是利用課餘時間跑來幫遊客講解賺外快的大學生。
我們雖然事前做了功課,還是需要有人在現場解說,但是我們想找博物館裡面的官方講解員。

DSC_1890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正門

在大門驗完票,右邊不遠處就有講解服務接待處,裡面坐著六、七位身著制服等著接待客人的講解員。
在窗口付了錢,其中一位女性講解員拿著四組附耳機的無線電通話器出來分給大家,確定每個人都能清楚地聽見她說話之後,一行人便跟著她往第二入口前進。

講解員帶著我們穿過一段林園,她透過耳機邊走邊介紹附近的環境和花草樹木。
園子裡的這段路相當長,大概要走八百公尺才會到達第二入口。聽講解員說那是原本的大門,後來博物館被擴建成一個觀光園區,於是蓋了更新更宏偉的大門,就是我們剛才買票進來的地方。

再次驗票並且通過安檢後,我們正式進到兵馬俑博物館的範圍,裡面對外開放的有一個文物陳列館以及三個兵馬俑坑。

IMG_1303
博物館的第二入口,裡面正對著的就是兵馬俑一號坑

講解員首先帶我們參觀入口右邊的「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廳」,裡面展示的都是從秦始皇陵周圍陪葬坑裡出土的文物。

走進陳列廳,裡面早已塞滿遊客,就像菜市場一樣吵雜。
戴著耳機的我們不必一直黏著講解員,只要專心排除在身旁卡位的大媽,然後想盡辦法擠到玻璃展示櫃前面就行了,完全不用擔心因為現場太吵雜,或者距離講解員太遠而聽不見她的解說內容,這真是參觀博物館的必備神器啊!

DSC_1892
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廳

陳列廳裡最重要的文物就是分別被編為一號和二號的銅車馬。
這兩個銅車馬是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20公尺處的陪葬坑中發現。它們原本被放在一個大型木椁裡,後來木椁腐朽塌陷,上面的覆土將銅車馬壓成幾千個碎片,出土之後經過八年的時間才得以修復。
這兩個銅車馬比照實物製作,但尺寸卻小了二分之一,是所謂的「明器」(或稱冥器)。明器就是長得跟實物相同但尺寸縮小,專門用於陪葬的器物。

DSC_1895
一號銅車馬。製作極為逼真,左邊第一匹馬好像正在看著我…

講解員說,陳列在文物館的這個二號銅車馬是複製品。真品當年被送到北京修復,修復完之後就留在北京沒被送回來。

DSC_1900
二號銅車馬,為什麼我老是覺得馬在盯著我看?

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出土的文物相當多,但是大都進了陝西歷史博物館,留在兵馬俑博物館裡的不多,實際陳列出來的更少。

從文物陳列館出來,我們就進入兵馬俑的一號坑參觀,那是今天行程的重中之重。
同樣的,我們一面聽耳機傳來的講解,一面很努力地排除障礙擠到欄杆邊上,然後映入眼簾的就是秦始皇軍容壯盛的地下兵團。

DSC_1918
由東向西俯瞰兵馬俑一號坑

兵馬俑坑裡的地面鋪滿青磚,原本架設有木製的樑柱和頂蓬支撐,頂篷上面先鋪茅草再覆土。
兩千年後當考古人員挖掘時,樑柱和茅草頂蓬當然早已腐朽殆盡,但是現場留有焦炭痕跡,因此推測兵馬俑當年曾經被火焚燒過,一般認為那是項羽幹的好事…

一號坑裡兵馬俑的兵種很單純,就是步兵和戰車交錯排列。戰車為木製真車,兩千年後早已腐朽毀壞,於是便在陶馬和後方的車兵俑之間留下空白。

DSC_1946
由北向南俯瞰兵馬俑一號坑,陣列之間的土堆上方有被火焚燒過的焦黑痕跡

講解員說了,兵馬俑各個坑參觀的重點不同,而一號坑看的就是「量大」。
或許是已經看過太多一號坑的照片,當我站在實景前面俯視坑內眾多兵馬俑,並沒有為它龐大的規模與數量感到震撼。

IMG_1340
兵馬俑軍陣最前方有三排前鋒

雖然一號坑的數大並沒有令我震驚,但是透過相機長鏡頭仔細觀察,我深深地被兵馬俑近乎真實的面容與細節所感動。
因為太過真實,讓我覺得底下站著的都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甚至從他們不同的臉龐讀出兩千年來相同的孤獨與寂寞,還有怨念…

DSC_1949
軍陣的邊緣有一排士兵面向外警戒

說兵馬俑寫實,那是因為坑裡的所有陪葬物,如車輛、長短兵器、器皿等都是實物而非明器。唯一不寫實、被誇大的,就是兵馬俑的尺寸。平均180到190公分的身高,這不是春秋戰國乃至秦代中原人會有的身形。

DSC_1942
這兵馬俑的鬍子很搶眼,是胡人來的?

從兵馬俑複雜的髮髻、帽冠和服裝,可以看出它們在軍陣中的位階和職掌。

DSC_1930
右邊戴冠者為軍吏俑,是小部隊的指揮官

說到髮髻,據說兵馬俑只要是有扎髮髻的一律歪向右邊,這與當時中原地區漢人將髮髻扎在中間的習慣不同。我試著在坑裡找找有沒有歪向左邊的,還真的沒看到。
秦國和南方的楚國往來十分密切,秦始皇的祖輩中就有好幾個是楚國人。而楚國征服西南方的少數民族後,當地「歪髻」的習俗便流傳到楚國。因此史學家推測,秦兵馬俑的髮髻形式是源自中國西南以苗人為主的少數民族。

DSC_1956
我怎麼覺得中間那個不但超像真人,還一直在偷瞄旁邊的同僚… @_@
DSC_1939
我喜歡這些馬的瀏海,很有喜感

由於現場遊客眾多,我們的講解員一面解說,一面透過耳機指揮我們走位。一旦看到有觀光團準備移動,立刻通知我們上前待命卡位。有時因為現場人太多,我們耳朵聽著講解員的聲音,眼睛卻找不到她。這時講解員會舉起一支伸出但未張開的雨傘,讓我們很容易在人海中找到她,相當有經驗。
不論她講解內容的含金量多寡,光是幫忙客人佔到最有利的參觀位置,而且注意每個深陷人海中的客人動態,這就很值得讚許!

DSC_1984
考古不忘拍妹

兵馬俑一號坑從1974年被發現至今,挖掘工作從來不曾停止。現場可以看到一號坑中段及後段的清理工作仍在持續進行。

DSC_1986
在現場進行清理工作的人員

一號坑的後段放置了修復完成也組裝好的兵馬俑。這裡除了當作暫存區,也為重要外賓提供近距離參觀之用。我們這些普通遊客當然沒資格進去。

DSC_1993

兵馬俑的頭部和身體是分開製作,燒製完成後再進行組裝。講解員說了,在挖掘修復的過程當中,兵馬俑的頭部被誤植到錯誤的身體上是有可能的。難怪我看有些兵馬俑的頭部和身體姿態不太自然,色澤也有差異,可能被張「首」李戴…

DSC_2003
兵馬俑髮髻後方的形式很複雜,而且每個人都不一樣

繞了一號坑半圈之後,我們接著去參觀後方算是已經挖掘完畢的三號坑。
三號坑的規模最小,出土的兵馬俑數量也最少,但是地位卻很重要,因為它被認為是統帥一號和二號坑部隊的指揮所,這對瞭解戰國和秦代的軍事指揮體系有很大的幫助。

DSC_2015
三號坑裡的兵馬俑面對面排列呈警衛之勢,明顯不同於一般軍陣,可見地位特殊
DSC_2018
馬匹與軍士俑之間的木製戰車已腐朽消失

從三號坑出來時已經過了午餐時間,講解員帶我們稍微參觀一下紀念品販賣部,然後到二樓的自助餐廳。
由於時間已晚,自助餐沒什麼菜,剩下的菜看起來也不怎麼樣,於是我們決定參觀完之後再出去找吃的。

講解員帶著我們前往位於一號坑北方的二號坑,那是我們今天要看的最後一個兵馬俑坑。
其實二號坑北方還有一個四號坑,但是經過挖掘後發現它尚未建造完成,裡面也沒有兵馬俑。坑裡原本打算放入什麼樣的軍陣?和一號到三號坑在軍事上的連結又是什麼?這些將永遠是個謎,當然也就不開放讓人參觀了。

DSC_2061
兵馬俑二號坑的外觀

雖然二號坑的面積大約只有一號坑的一半,但是和由步兵與戰車組成的一號坑相比,二號坑的兵種與佈置方式較為複雜,分為四個方陣:由跪射與立射俑組成的弩兵、駟馬戰車、戰車和騎兵的編組,以及戰車、步兵和騎兵的混合編組。

DSC_2028
兵馬俑二號坑,坑內成條狀波浪的就是塌陷後的頂蓬木結構遺跡

由於兵種的多樣性,二號坑出土的兵馬俑也和一號、三號坑不同。

DSC_2026
尚未完成挖掘清理的殘破兵馬俑,可以看見頂篷塌陷和被火焚燒過的焦黑痕跡

和一號坑一樣,二號坑的挖掘清理工作還在持續進行中。但是講解員告訴我們,一號坑和二號坑部份尚未挖掘的區域經過探測與試挖掘,基本上可以斷定地底下的兵馬俑和已出土的相同,對考古研究的助益不大,而且多挖掘多破壞,於是決定將不在那些區域進行深度挖掘。

DSC_2021
在二號坑現場工作的考古人員

二號坑在獨立玻璃櫃中展示了出土的各式兵馬俑,參觀者可以近距離欣賞他們容貌、髮髻和服裝的細節。

DSC_2037
跪射俑
DSC_2038
軍吏俑
DSC_2047
將軍俑,注意它前端上翹的鞋子造型
DSC_2055
騎兵鞍馬俑
DSC_2058
立射俑

看完二號坑,講解員的工作算是結束了。
我們繳回機器和耳機並且與講解員道別,然後匆匆離開兵馬俑博物館。並不是要趕著去參觀秦始皇陵,而是先找地方吃飯…

作者

保羅

左手拿筆右手執相機,極端理性的水瓶座; 中年大叔的毛病全都有,心裡嘮叨碎念的OS從來沒少過。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