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行 (7) - 原來你們都在這兒啊

DSC_2306

在西安的第三天又是個大陰天,不但陰雨綿綿,氣溫也更低了。早上一起床就先檢查行動數據漫遊的用量,結果又用了400多MB。
昨天連一張照片、一篇貼文都沒發,只用雲端的Numbers記帳,難道人是iCloud殺的?那麼晚上回來就先不上iCloud,看看會怎樣…

我們今天的行程也很簡單,只有兩個地方要去:陝西歷史博物館 (以下稱陝博) 和大雁塔。中間還穿插一間計畫要去尋訪的餃子館,就在陝博和大雁塔附近。

陝博 - 城南餃子館 - 大雁塔
在西安第三天所走的路線,重製於百度地圖

一行人從旅館出來沿著竹笆市走到樊記臘汁肉,在它對面隨便找了個地方吃早餐。
那也是一間麵店,也是利用早上的空檔給人家賣早餐。看來這種商業模式在西安很普遍啊!而我們吃的東西和昨天差不多,就胡辣湯、油條、豆漿之類的。

吃完早餐,繼續往北走到鐘樓地鐵站。搭二號線往南到小寨站,從E出口上來之後往東走大約700公尺就抵達陝博。

雖然早已耳聞陝博每天都有很長的領票隊伍,已經排到小寨東路上的超長人龍還是有把我們嚇到。到了大門口一看,人龍果然是由西①和西②免費票窗口開始排的…

DSC_2302
遊客在西窗口排隊領免費票…

參觀陝博「免費但不免票」。這是什麼意思呢?每個人都必須持門票進館,不是去西窗口排隊領免費票,就是要到東窗口花錢買。
陝博每天早上八點半 (冬季九點) 開始發放六千張免費票,上午三千張,下午三千張。六千張聽起來很多,但是參觀人潮遠遠超過這個數字,聽說有的人會在清晨六點就過來排隊。

我們大概上午九點半到陝博,人龍的末端已經豎起「上午免費票已發放完畢」的告示牌,所以現在加入就只能排下午的票。

DSC_2305
人龍排到大門口外面…

陝博的展覽廳分為「常設展覽」和「特別展覽」;特別展覽又分成「大唐遺寶」和「唐代壁畫」兩個廳。持免費票只能參觀常設展覽廳,而在東窗口購買門票則可以同時參觀常設展和特展。
但是,「大唐遺寶」和「唐代壁畫」特展的門票個別販賣,分別為人民幣30元和300元。你沒看錯,兩者相差十倍之多!所以花30元只能參觀大唐遺寶,買300塊的門票則是兩者全包。

DSC_2311
小寨東路上的人龍,後面還很長勒…

網路上的攻略都說,不值得花兩、三個小時排免費票,直接在東窗口花30塊買特展票進去比較實在。
於是我們走到東窗口,賣大唐遺寶的東①和東②窗口也有不少人在排隊,但至少沒有排到大門外;而賣唐代壁畫門票的東③窗口則完全沒人排隊。我和潔咪原本就打算去看唐代壁畫,於是準備花300塊買特展票。

DSC_2308
中午離開陝博時補拍,賣特展門票的東窗口完全沒人排隊

正當我們要買票的時候,所有售票窗口突然關閉,接著就聽到陝博的廣播。原來是館內參觀的人數已經到達上限,必須等恢復正常水準才能再開始售票。

「這也太巧了吧…」我心裡想,裡面究竟是有多少人啊?

等了大約20分鐘左右,售票窗口又再度開放,於是我們拿著貴貴的門票進入陝博。

DSC_2310
中午離開陝博時補拍。下午高峰期之前的陝博入口人不多…

驗完票也過了安檢,右手邊就是講解服務接待處,同樣擠滿了人。
所有講解員都已出勤,遊客必須先拿號碼牌然後在旁邊等。我們看這態勢不知要等到民國幾年才能排到講解員,與其在這裡浪費時間,倒不如自己進去參觀好了。

正打算要放棄轉身走人,突然一位操北京口音的女性遊客過來問我們是不是要請講解員,她們夫妻兩個人已經快排到號了,想找人併團一起聽講解。
陝博的講解員一次最多可帶十個人,人多當然分攤的講解費用就比較少。我們聽了喜出望外,真是天上掉餡餅來的!
旁邊有其他人聽了也想跟我們併團,卻被那位女遊客斷然拒絕,直接告訴對方說她不喜歡人太多,我們六個剛剛好。
哇,北方女人果然直來直往!我突然想起第一天在回民街看見拍照時腳跨兩個石樁的那位豪邁女同志

等待的同時和那位女遊客閒聊,原來她們夫妻倆是從北京來西安講學的,利用課餘時間到各處旅遊。
不久,她的先生排到號了,於是一位瘦瘦高高的講解員小哥出來發給每個人一組耳機和無線電通話器,然後領著大夥兒往常設展覽廳走去。

我邊走邊問身旁的講解員小哥:「是不是因為昨天陝博閉館,所以今天人才會特別多?」陝博固定每個星期一休館。

「嗯,通常星期二的確會有比較多遊客,」他繼續說:「但現在是旺季,每天的人潮差不多都是這樣…」

走進常設展廳,裡面人潮比兵馬俑博物館還要洶湧,每個玻璃櫃前面都擠滿了人。我突然想起之前在電視新聞看到台北故宮被大陸遊客擠爆的畫面…

IMG_1432
每個玻璃櫃前面都擠滿人,講解員必須使用雷射筆才能告訴我們要看哪裡

其實我們來得不巧,陝博從今年一月開始就在整修。
雖然擁有171萬件收藏品,但是陝博的常設展覽廳自2008年以後就不曾更換過展覽品。今年一月開始整修並且更換常設展覽內容,預定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當天重新開放,所以我們早來了一個月。
在整修期間,陝博以《三秦華章,光耀四方 – 陕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為名,選了六百件文物在未關閉的常設展廳中展出,號稱是精品中的精品。

既然是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當然是從商末周初的文物開始囉!
這個時期的文物以青銅器為主。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商朝末年留下來的人面和獸面具,以及青銅鼎。

DSC_2126
商代的人面與獸面具
DSC_2128
商代青銅鼎上的人面圖騰

這些面具和青銅鼎上頭的人面圖騰,它們讓我想起幾年前在四川三星堆遺址見到的面具和人頭像。
由於三星堆文化的歷史涵蓋商末周初,它與我們眼前的人獸面具以及青銅鼎上的圖騰有沒有關聯?這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DSC_4248.JPG
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面具,攝於2012年9月
DSC_4243.JPG
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的人頭像,攝於2012年9月

而這個被稱為「它盤」的水器則是周朝殘酷刑罰的體現。
西周刑罰規定,凡受剮刑之人皆貶為奴。這個盤子的四隻腳做成左足被砍的裸體男子負重形象,很寫實也很沈重!

IMG_1424

還有這個西周中期盛酒的「牛尊」,背上的蓋子做了個不知道是小牛還是小虎,方便使用者掀蓋之用,既實用又可愛!

DSC_2154

昨天參觀兵馬俑博物館時得知,從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文物當中,有許多精品都進了陝博。而陝博的常設展廳裡就有一區專門展出兵馬俑,並且號稱是全中國唯一讓遊客不受距離和玻璃阻隔,可以近距離欣賞兵馬俑的地方。

陝博 2018-04-24-1

陝博 2018-04-24-2

看看背後那一整面由兵馬俑不同臉孔所組成的牆,心中五味雜陳。

陝博 2018-04-24-3

據說,兵馬俑的面容都是依照當時建陵的雜役和工匠長相所製作,而這些人大都死在秦始皇陵,不是病死、意外死亡,就是在陵墓完成後被秦二世下令殉葬。若是如此,我們兩千年後所看到的都是曾經真實存在,活生生的人。

陝博 2018-04-24-4

人死後別說臉孔,就連屍骨都可能無存。這群匠人的面容卻隨著陶俑被保留下來,然後穿越時空,以一種另類形式重新活在我們的眼前。
這是我在欣賞其他古代文物時所沒有的心靈觸動,很感慨,很悵然,也讓我再次思考人生的目的與價值…

陝博 2018-04-24-5
這表情太生動…
陝博 2018-04-24-10
剛出土的兵馬俑其實是有顏色的,但是無法以現有的科技保存下來

下面這把從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可厲害了!
據說,這把劍原本隨著兵馬俑被垮下來的覆土壓彎了兩千年,出土數小時後居然自動回復原狀。而且經考古人員當場測試,鋒利程度可劃破八張報紙。
更神奇的是,這把劍的表面被塗了鉻鹽氧化層。這種防鏽工藝在從漢代古墓出土的兵器上面也看得到,但是漢代之後似乎已失傳。相同的技術直到1930年代才被德國人發現而申請了專利。

參觀兵馬俑博物館時就聽講解員提起這把劍,但是只見照片未見實物,想不到竟在陝博看到它。

陝博 2018-04-24-6
從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

秦始皇陵眾多的陪葬坑中,有一個專門放石質甲冑的坑。
這些形式各異的甲冑大都先用石材製成甲片,再以扁銅條串連編織而成。由於是石頭做成的,一般認為這些甲冑並不用於實戰,應該是明器來的。

陝博 2018-04-24-7
由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石質帶披膊鎧甲

除了甲冑陪葬坑,秦始皇陵還有專門陪葬水禽的「青銅水禽坑」。
這個坑裡一共出土了46件青銅水禽,其中有銅鶴6件,銅天鵝20件,和其他鴻禽20件。眼前這個就是其中一件銅天鵝。
據說,從這些水禽在坑裡排列的方式推測,那附近應該被設計成水邊環境,所有水禽的頭皆朝向中央的水池。

陝博 2018-04-24-8
從秦始皇陵「水禽陪葬坑」出土的青銅天鵝

底下這張秦統一文字和貨幣的圖告訴我們許多事情。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不但統一中國,也統一了文字、貨幣以及度量衡。
《禮記》中庸篇說:「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這常被拿來歌頌秦始皇的功績。其實這段話描述的是西周,當時的文字與社會制度不像後來的春秋戰國時代那樣混亂。

學術界一般將戰國時期的文字分為「秦文字」和「六國文字」兩大系統。
秦國的文字稱為「籀文」或「大篆」,基本上繼承了殷商甲骨文乃至東周金文的文字系統。六國和其他諸小國的文字則是百花齊放,各自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從圖上的「馬」字可以看出,秦文的寫法忠於象形,很寫實;楚國和秦國相鄰而且關係密切,所以楚文和秦文極為相似。三晉 (就是韓、趙、魏) 也因為系出同源,文字都很相近;其實燕的文字和三晉中的魏頗像,而齊的文字則自成一格。

戰國七雄的貨幣也很有趣。
北方的燕國和山東的齊國靠在一起,所以貨幣也幾乎長得一樣,搞不好他們兩個有自己的「自由貿易區」,貨幣能互通也說不一定。
韓、趙、魏三晉的貨幣在理論上應該也要一樣,但不知何故,韓國走的卻是秦國路線,果然是西瓜偎大邊?
至於楚國,我不知道它在想什麼…

陝博 2018-04-24-9
被秦國統一之前的各國文字和貨幣

看完秦代文物,算是相當程度地補足了我們在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博物館沒見著的遺珠。
緊接著,講解員小哥帶領我們突破重重人牆,移到漢唐文物的常設展廳…

作者

保羅

左手拿筆右手執相機,極端理性的水瓶座; 中年大叔的毛病全都有,心裡嘮叨碎念的OS從來沒少過。

發表留言